4月21日,青島晚報專題報道了青島海川建設集團員工唐洪生、唐波、唐小玉一家的故事,讓我們走進一家三代城市建設者的傳承記憶。
在西海岸新區(qū)有這樣一個家庭,祖孫三代都是城市的建設者,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他們憑借祖?zhèn)鞯哪窘呈炙嚕淮又淮桑粌H傳承著海川建設的“匠心”和奉獻精神,也“建”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筑工藝的巨大變遷和青島城市面貌的日新月異。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王臺鎮(zhèn)石梁唐村的唐波一家。
經(jīng)歷手抬肩扛建起座座大樓
老唐家的故事得從1965年說起,那一年,青島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青島海川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前身)到村里招木工,憑借精湛的手藝,唐波的父親唐起學脫穎而出。唐波的哥哥唐洪生出生于1960年,對于父輩的印象更加深刻一些,當時農(nóng)村生活特別困難,去城里工作不僅“很有面子”,而且也能實實在在地改善生活。 “父親去工作后,家里能吃上玉米餅子、地瓜干了。 ”唐洪生說。
“北海船廠(現(xiàn)奧帆中心)、黃海水產(chǎn)研究所、勝利石油療養(yǎng)院,父親那時候參建了好多工程,有些到現(xiàn)在還在使用。 ”說起父親參建的項目,兩兄弟都十分佩服,那個年代工地上都是靠建設者手抬肩扛,這些工程能夠數(shù)十年完好如初,可見當時的建設者多么用心。 “咱們現(xiàn)在腳手架都是鋼管支撐,當時哪有那么多鋼,鐵都很少,腳手架就用杉木搭成,再綁上鐵絲。”唐洪生還補充說,當時工人的住宿條件也很艱苦,“員工宿舍就是一排平房,工人拿板材支起一鋪床,再鋪點草,在上面休息。 ”
變化機械設備提升施工效率
1981年,高中畢業(yè)后的唐洪生頂替父親進入青島海川建設集團繼續(xù)從事城市建設工作。和父親一樣,唐洪生也是從木工干起。放線是一個木工的基本素養(yǎng),墨斗、線墜、鉛筆、錘子……這些工具,唐洪生整日不離手。令唐洪生印象最深的是當時用的實木模板,“就是用木頭做的方框子,特別沉,在這個地方用完了再拆下來拿到下一個地方用,效率低,而且出來的平整度也不高。”在工地上干了兩年之后,唐洪生自學考上了公司的會計,此后一直從事財務工作。
隨后,“接力棒”傳到了唐波手里。1987年,唐波加入了青島海川建設集團,也是從木工干起,不過他并不滿足當個小木匠,業(yè)余時間就鉆研技術。時間久了,唐波不僅能看懂圖紙,鋼筋、混凝土的施工也多少懂一點,還自學考出了施工員、質(zhì)量員、安全員的證書,逐漸向管理人員過渡。
也是在這個時期,工地上沉重的實木模板逐漸被鋼板模板取代,墨斗、線墜逐漸被經(jīng)緯儀、水準儀取代,運送物料的獨輪小車逐漸被三輪車、拖拉機取代,黏土磚也逐漸被空心磚、加砌塊取代。到了21世紀初,工地上更是新添了混凝土攪拌機、砂子攪拌機、物料提升機等大型機械,施工效率大大提升。
收獲艱苦奮斗成了唐家“家風”
2008年,唐波當上了項目經(jīng)理,先后參建了頤中卷煙廠、山東科技大學等多個重點項目。他說,最近十年,工地上的變化更多,施工工藝日新月異,一年一個樣。 “幾乎都是機械化施工,混凝土不用現(xiàn)拌了,都是直接泵送,放線也有了放樣機器人、全站儀等更加精準的設備,施工電梯、抗震鋼筋、鋼管腳手架,這些都是工地的標配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施工工藝的飛速發(fā)展,老唐家的“接力棒”也逐漸傳到了下一代的手上。2015年,唐波22歲的女兒唐小玉也加入了海川建設集團,從事建筑機械租賃工作。在唐小玉看來,建筑業(yè)已經(jīng)成了他們唐家血液中的一部分,艱苦奮斗、踏實工作也早就成了唐家的“家風”。
唐波全家福
像這樣的故事,在海川建設還有許多許多,他們?nèi)绱似椒玻湍阄乙粯樱刻烨谇趹﹫允卦谧约旱膷徫簧希苍S就是隔壁桌的同事,也許是同一個項目上一起拼過的兄弟;但他們又是如此不凡,將六十七載海川精神薪火相傳,把奮斗融入每一代海川人的骨子里。
海川集團一代代的建設者不斷見證和澆筑著這座城市更加美好的未來,也正是在這一代代的傳承和發(fā)展中,青島的城市建設大步向前,城市面貌不斷刷新,城市品質(zhì)不斷提升。
海川集團將不遺余力精研每個細節(jié),永懷初心,以匠心,至誠心,以深刻專研宜居的幸福理念獻禮一方生活熱土。